周荣,男,汉族,1998年11月出生,2021年从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加入机安公司,现在钢构分公司杨林生产基地重钢二组工作。2024年11月在云南省第二十一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金属构造(铆工)技能竞赛决赛中获得第七名,主办单位将授予其“技术能手”称号。
技术在历练中提高,生产车间始终敞开的门不断刮进来燥热的风,加上各种操作的噪声,车间里的环境显得有些烦躁,但在焊接操作区,穿着深蓝色工作服的周荣仍然在静静地让再普通不过的钢板转变成不可或缺的构件。
初见周荣,他与笔者的想象很不同。冷峻黝黑的脸庞,鼻梁上戴着一副方形眼镜,眼神坚定明亮,透着深沉而内敛的光芒。工作中的他不苟言笑、不时眉头紧皱,有着与年纪不同的老成,完成任务后的粲然一笑,却又展现着少年本来的模样。
铆工,又被称为“钢铁裁缝”,裁缝裁的是布,铆工裁的是铁,都是毫厘之间的功夫。裁缝要先量体,再在布料上画线、裁剪、缝纫,铆工则是根据图纸,在钢材上画线、切割、组装,最后再“缝合”,把原始的钢板、钢管变成各种立体的产品。成品要求精度极高,因此精准的尺寸控制是制造出合格产品的先决条件,也是铆工的技艺体现。
由于工作需要,周荣被分配到重钢二组,从事铆工这份与所学专业不相关的工作,成为一个无基础、无技术、无经验的“三无”学徒。因为从零开始,周荣有些跟不上节奏,听不懂师傅的要求,甚至看不懂图纸。一开始周荣在划线放样上不得要领,一次次的失败,一度让他有些彷徨无措。好强的他始终没有放弃。他内心发誓:别人能做到的事,我一定也行。
为尽快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周荣每天利用下班时间在工会驿站学习专业书籍。但很快他发现,尽管掌握了理论知识,理论与实作还是有很大的差别。于是平时一有空,他就跑到铆工高手工位旁,一边帮老师傅打打下手,一边静静地观察,将每个技术动作牢牢记住。下了班,在脑海中反复回顾师傅们当天的操作流程,经过日复一日的努力,他逐渐熟练掌握了多项技能。
他回忆,那是一段忘不掉的时光。“铆工的工作内容繁杂,要掌握识图、制图、放样、下料、组装等技术。此外,必须熟练操作气割、电焊机等设备。我觉得,如何克服面对焊花的恐惧才是我实作的第一个难关。”于是,他找到了女子焊工队队长孙梅,向她学习女子焊工队怒放的焊花中成就“闪亮”事业的精神;找到了“机安焊匠”顾瑞勇,向他请教焊接技巧。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段时间后,他的技艺大长,能和师傅们一起参与产品攻关。
说到这里,周荣摊开手向笔者展示,粗糙、厚实的手上零星分布着焊枪火花留下的烫伤疤痕,无声地述说着他的付出。
能力在实干中提升,2022年2月,公司掀起大干印度BALCO铝业电解槽项目的热潮。周荣所在班组参与上部结构的制作工作,鉴于中外技术标准的差异,具体制作过程与以往电解铝项目有所不同,对技术水平、钢结构质量、工期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班组中,周荣有较高的学历,因此,他主动承担起协调工作,帮助班组梳理出制作工艺问题,与技术人员共同分析图纸,讨论施工方案。此外,他还运用制图软件对制作图纸进行再次分解优化,有效减少了实际操作中的差错,加快组装速度,提高工作效率,并将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毫无保留地与同事们分享。他经常说:“我们是一个团队,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团队强大,我们才能真正强大。”
2023年3月1日,周荣参加了公司在杨林生产基地举行的印度BALCO铝业年产41.4万吨电解铝项目500ka电解槽首批发货仪式。看着装满构件的货车缓缓驶出公司大门,周荣的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我很荣幸能参与印度电解槽项目建设,更荣幸的是见证公司制作的电解槽走出国门。”
随着项目的顺利完成,周荣并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他对此次电解槽制作过程中的操作技法进行总结提炼,并协助分公司完成技术总结的撰写。也对自己设定了更高的标准,2023年,他取得了二级建造师资格证书,并投身技术攻关工作中,他巧妙地将大学时期掌握的工业机械设计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将新技术与工作实践相结合,有效解决了非标设备加工中异形折弯和多维度折弯构件展开放样所面临的困难。
正是周荣对技术的不懈追求,在短短三年的工作中,周荣已经从一个初入职场的新手迅速蜕变为班组中不可或缺的核心成员。凭借出色的表现脱颖而出,赢得了同事们的广泛认可。以他精湛的业务、端正的态度、模范行为影响周围的同事,班组形成了团结奋斗、务实创新的良好氛围。
3年,从铆工小白成长为云南省铆工技术能手的道路上,他靠的不是年龄,而是一股永不服输的劲头。他说,未来还有无限的可能,当下,他会铆足干劲不断向前!
【记者: 王利波 责任编辑:金睿 罗新妍】